当前位置:主页 > 神经内科疾病 > 脑血管痉挛 >

【科普】脑血管痉挛

时间:2019-11-21 19:58    作者:冬雷脑科

    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指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出现超长时间的血管收缩,随着时间的推移脑动脉渐出现病理学及组织学上的改变。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年发病率约6/10万,其中约65%~80%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很差,50%~75%的患者死亡或致残。CVS是SAH后常见的高危险性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90%。常发生于动脉瘤出血后的邻近动脉主干上,也可扩展到较大的脑动脉。CVS可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死,是SAH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同时因脑的广泛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但是,一旦狭窄的血管内腔,只要能耐受痉挛极期的缺血,则在3~4周后可重新恢复原状。CVS也可继发于脑外伤。本节主要讨论SAH后的CVS。
 
    分型、分级与分期
 
    Saito等(1977年)将Pool & Pott对CVS的分类法加以改良分为三型:
 
    1型:广泛而弥漫的脑血管变细,范围涉及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的近段,血管呈线状纤细;
 
    2型:广泛性或多支脑动脉细狭,呈节段性的狭窄;
 
    3型:动脉细狭只限于动脉瘤的邻近的动脉分支。
 
    Auer(1984年)将CVS分为三级:
 
    1级:局部血管痉挛范围不到50%;
 
    2级:局部血管痉挛,范围超过50%;
 
    3级:弥漫而广泛的痉挛。
 
    CVS分为两期,SAH后1~3天为急性期,随后是慢性痉挛期,可持续约10~14天后才逐渐消退。
 
    脑血管急性痉挛期死亡率高,以颅内压增高、脑血流量降低和脑灌注压降低为特征。SAH后早期发生的脑血管收缩在动物模型上十分明显,在人类较少发生。但是颅内压增高、脑血流量降低和脑灌注压降低提示微循环已受影响。
 
    一些研究者认为该期对药物治疗较为敏感。而慢性CVS是造成神经功能损害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并且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
 
    现在还不清楚急性CVS是否加速或加重迟发的CVS。病理学研究表明,发生痉挛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部分脱落,内膜增生,中层平滑肌细胞变性、坏死,外膜有大量的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等炎性改变是慢性CVS的主要特点。

tags: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脑血管造影为什么要多喝水

医院由原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原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宋冬雷教授发起创办,汇聚国内著名三甲医院,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查看更多>> 咨询预约>>

 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

021-60866731

 医院地址

上海市青浦区华徐公路988号

  • 医院首页
    Home

  • 医院简介
    synopsis

  • 医院动态
    dynamic

  • 医师团队
    team

  • 先进设备
    equipment

  • 就医指南
    guide

  • 自助挂号
    registered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上海市/全国异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三级标准)
     全国免费咨询预约中心:021-60866731

    门诊时间:8:00-17:00(无节假日休息) 院址:上海市青浦区华徐公路988号
    沪医广【2022】第08-16-G297号 沪ICP备18046001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3869号

    标识编号2020042713160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