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01 10:43 作者:冬雷脑科
以下内容转自媒体:青年报
导语
出梅后,多地气温如火箭般飙升,尤其是上海,简直进入了“烧烤模式”!每年最热的七八月份,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高峰期。夏季心脑血管病一旦发作,多是心梗、脑卒中等急症,其中不乏年轻人。在此,专家提醒,对于年轻人而言,夏季也需警惕高血压等这些疾病。
根据《环境与健康》期刊中一份《日最高气温与医院心脑血管疾病急诊人次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报告显示: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因此,专家提醒那些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年轻人,炎炎夏日里,需要特别关注自己的健康,为心脑“降温消暑”,以安然度夏。
35岁的小王自嘲自己是“高压先生”,年纪轻轻患有高血压,但之前仗着年轻,并未引起重视,导致平时用药不规律。由于未按医嘱服药,又在高温下拼命工作,结果汗水哗哗流,身体严重脱水。他的交感神经也跟着“嗨”起来,血压就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血液也“浓”得像个芝麻酱。几天前,在晚上休息时,小王突发高血压脑出血。
幸运的是,工友们及时将他送到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紧急做了血肿清除手术,这才捡回来一条命。
这则发生在身边的案例给青年高血压患者敲响了警钟:进入三伏季节,天气炎热,气温居高不下,正值酷热高温,记者从上海冬雷脑科医院获悉,该院心脑血管病入院人数明显增加,且脑血管患者逐步呈现年轻化。“当前年轻一代普遍存在作息不规律的现象,倾向于依赖外卖服务以满足饮食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外卖食品中往往含有过量的盐分。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年轻人中三高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对血管健康已构成显著威胁,并导致血管弹性明显降低。再加上高温下的‘交感神经狂欢’和水电解质平衡的‘小混乱’,使得人们在夏季更容易受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偷袭”。”上海冬雷脑科医院重症科的蔡朱莺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青年高血压患者来说,一定要重视医嘱,按时服药,并通过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如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作业、保持室内通风、适量补充水分等,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高温天气。
事实上,持续高温天气,对于年轻人而言,除了诱发高血压外,还极易诱发这些病:比如中风(脑卒中),高温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但随后可能因水分流失和血管收缩反应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增加脑出血或脑梗死的风险;心肌梗死,高温增加心脏负荷,出汗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可能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心力衰竭,高温使心脏负担加重,加上血压波动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等。
此外,高温可能导致血管痉挛,影响脑部供血;高温出汗导致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
>>> tips <<<
炎炎夏日,年轻人请做好这四件事——
1.保证充足的休息,及时补充水分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让身体有充足的休息和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避免长时间在户外作业,室内使用空调时建议温度设定在26℃左右,夜间温度建议设定在28℃,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尤其是对于高血压患者,夏季应及时补充水分,密切监测血压。
2.好好吃饭,饮食是关键
要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三低”原则,减少心脑血管负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给身体补充足够的“能量”,同时别忘了摄入优质蛋白质,油炸和烧烤这些“高热量”食物要尽量避免!
3.适量运动,必不可少
适当加强运动锻炼,有研究表明,运动可有效减缓衰老过程中自然显现的心血管功能与体温调节功能的退化现象。这一方式,不仅能提高身体的散热性能,还能提高人体心脏储备功能。这些改进,将显著提升人体的耐热性,进而更好地满足在热应激环境下对心血管系统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气温较低的时候进行运动,比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但千万别忘了运动前后的热身和放松。
4.心态和病情监测,不能忽视
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建议年轻人要重视体检,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发现有三高倾向的一定要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规律用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筑牢心脑血管防线,确保安全度过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