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24 14:50 作者:冬雷脑科
当前,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接受气管切开术的患者正面临一系列挑战。据《AARC临床实践指南:急诊环境下成人气管切开术的管理》一文相关统计数据表明,7%的气管切开术患者将遭遇不良事件。
临床实践中发现,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因不能自主发音,生活质量显著降低。为了提高气管切开患者重新发音的功能,国外推出了气管切开语音阀,但因现有语音阀的局限性,如难以有效进行痰液吸引、氧气吸入以及存在窒息的风险,也导致其难以推广使用。
针对上述问题,在上海“创新医疗 创能未来”2024医疗创新转化论坛上,一款由上海冬雷脑科医院创新转化部自主创新研发的多功能气切语音阀首次公开亮相,成为论坛焦点,引起与会者广泛关注。该款多功能气切语音阀,不仅能够恢复气管切开患者的发音功能,并能解决目前语音阀憋气窒息的缺点,同时,还可以实现吸痰、吸氧功能。
多功能气切语音阀——创新“神器”亮相
气管切开术,俗称“气管切开”,是重症医学领域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这个手术就像是给气管颈段前壁开个小门,然后塞进一个金属或硅胶的气管套管,主要是为了建立人工气道,帮助重症患者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维持呼吸道通畅,让他们能快速呼吸到新鲜空气,便于气道分泌物的排除。
数据显示,在上海冬雷脑科医院,每年有超过150位患者,在气管切开的“战场上”与命运搏斗。他们渴望用声音表达自己,而医院的气切语音阀,就像是他们的“声音之门”,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说话的能力。
传统的气切语音阀,虽然能让患者开口说话,却在防憋气、吸痰和吸氧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痰液多的患者在使用时,不得不频繁地摘下语音阀,就像在玩一个不舒服的“摘戴游戏”,给患者带来不少困扰。更糟糕的是,那些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的患者,在使用传统语音阀时,可能会遭遇憋气窒息的危险,这是个大问题!
在2024医疗创新转化论坛上,冬雷脑科医院创新转化部带来的“救星”——一款多功能气切语音阀,不仅能让气管切开的患者重新找回声音,还能让他们在不摘下语音阀的情况下吸痰和吸氧,解决憋气窒息的隐患。
据悉,冬雷脑科医院一直走在医疗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前沿。
创始人宋冬雷表示,临床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阵地,5年来医院年手术量突破2000例,其中高难度的三、四级手术占了90%。这些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冬雷的创新转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医院成立了医学创新转化部,该部门就像是一个创新“魔法工厂”,致力于打通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生态体系,将临床医护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快速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应用,让患者们能够享受到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据了解,目前医院已经收获16项科研成果和几十项专利。
“坚持创新,优化医疗场景,让疾病治疗更快、更安全,亦是论坛主办方上海冬雷脑科医院最朴素的初衷。”宋冬雷说。
创新医疗 创能未来 ——AI赋能型产品将是未来趋势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时代,医疗科技的每一次进步与突破,都为人类健康带来新的希望和可能。 “创新医疗 创能未来”2024医疗创新转化论坛,围绕上海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改革策略、临床自主创新实践、产学研合作思考等多个主题开展交流。
“医疗器械的创新转化,已迎来高速发展的腾飞阶段。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支持,医疗的创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创新转化的实现,需要科研与产业多方紧密结合。”冬雷脑科医生集团总院长刘卫东表示。同时,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工转化与健康产业融合专委会主任委员黄钢教授也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势不可挡之力渗透进各行各业,医疗器材领域也是如此,AI赋能型的产品肯定是未来主流。
临床的科研创新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充满了巨大的潜力。此次医疗创新转化论坛的举办,将科研、临床、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临床创变者无穷的智慧,为全链条生态体系的打通赋能。
据悉,论坛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和学者参与讨论。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工转化与健康产业融合专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张苏华,讲解了上海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改革任务与方向部署,分析了当前上海市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转化方法和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成果转化处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顾志恒分享了交大医学院的成果转化体系和部门运营经验;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杨溪则从自身出发,分享了他自己的创新成果转化实践经验。“临床医护工作者是医疗实践的先行者,是创新科研的核心力量。只有先沉下心将临床工作做到极致,才能挖掘出行业的真实需求,这种以实际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更能满足医生和患者的期望。”杨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