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17 15:55 作者:冬雷脑科
上一秒桂花都还热的“自闭”,下一秒上海已立冬,对于秋冬季节来说,都是脑梗和脑出血的高发期。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头”等杀手,帮大家安稳度过秋冬。
一、脑梗与脑出血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块精密的“田地”,脑血管就是灌溉田地的“水管”。
(一)什么是脑梗?(脑血管“堵了”)
脑梗就是缺血性脑卒中。通常是由于血管里长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者其他地方的血栓随血流过来,把脑血管给堵住了。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王威主任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给大脑供水的“水管”被堵死了,地里的“庄稼”(脑细胞)得不到血液和氧气,很快就会蔫掉、坏死。
最后就是脑组织缺血、坏死,导致身体的功能障碍,常见的比如偏瘫,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静脉溶栓的黄金时间是4.5小时以内,并且越快越好。
(二)什么是脑出血?(脑血管“破了”)
脑出血就是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溢血。通常是由于血管壁变脆(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导致),在压力增高时突然破裂。占全部脑卒中的25%-55%。发病1个月的死亡率高达35%-52%,而且发病6个月仍有80%存活患者遗留残疾。
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王威主任告诉小编:这就像“水管”老化开始变得又硬又脆、一旦压力太大,水管就会突然爆裂了。水(血液)漫灌出来,淹没了“庄稼”(脑细胞),并压迫周围组织。就会导致压迫和损害脑组织,颅内压力升高。
简单总结:一个是因为“堵”,一个是因为“破”。虽然原因不同,但结果都很严重,都会导致瘫痪、失语、甚至死亡。
二、为什么秋冬季特别容易“脑卒中”?
这主要和气温“断崖式”下降有关:
血管“热胀冷缩”:天气变冷,血管会收缩、变细,这本身就容易导致管腔狭窄,血流不畅,增加“堵塞”(脑梗)的风险。
血压“过山车”:寒冷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血管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的人来说,血压骤然升高,极易冲垮血管,导致“破裂”(脑出血)。
血液变“黏稠”:秋燥体内水分易流失,如果饮水不足,血液会变得相对黏稠,流速减慢,更容易形成血栓。
室内外温差大: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进入寒冷的室外,血管受到强烈刺激,瞬间收缩,血压剧烈波动,是诱发脑血管病变的经典场景。
三、关键时刻怎么应对?记住“三步”与“三不”
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王威主任教给小编一个口诀(一看脸,二看手,三听说话),可以快速判断脑卒中症状:
一看脸:要求患者微笑,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口角歪斜,面部表情不对称的情况;
二看手:要求患者上举双臂,握拳,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单侧肢体无力的情况;
三听说话:可以让患者重复一句话,或是让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龄、电话号码等信息。观察患者是否答非所问、口齿不清或意识模糊。
以上三条只要任何一条满足,均要考虑患者出现脑卒中的可能性,不要犹豫,直接按照以下“三步”:
第一步:第一时间拨打120(非常重要:先打120!专业救援最重要,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在电话里清楚说明地址、病情。);
第二步: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第三步:保持镇静,等待救援。
牢记“三不”原则
不要胡乱喂药或喂水:昏迷患者易窒息,且用药需明确诊断(比如脑出血吃溶栓药会加重病情)。
不要随意搬动或晃动患者或掐人中:这不仅无效,还可能因晃动头部加重病情。
不要自驾去医院:除非120无法到达,否则等待专业救护车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车上就可开始初步救治。
【社区健康小贴士】
防大于治,请大家务必做好以下几点:
“慢”字当头:早晨醒来赖床5分钟再慢慢起身;上厕所切忌过分用力;出门前在楼道适应一下室外温度。
监测血压:高血压患者务必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保持血压稳定。
主动喝水:即使不渴,也要保证每天充足饮水,稀释血液。睡前和晨起各喝一小杯温水,尤其重要。
合理饮食,适度锻炼:饮食清淡,低盐低脂。锻炼应选择中午或下午气温较高时,以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为主。
注意保暖:尤其保护好头部、颈部和脚部,这些部位受凉会直接引起血管收缩。
健康是幸福的基石。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助社区的各位邻里,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让我们携手,健康过冬!